北京手足癣最好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423.html
策划人语
张勇
“退”出一片新天地!以退为进,这是岭峰村乡亲们用实践带来的启示。
“退”出一片新希望!以退为进,这是三花山的人家用微笑告诉未来。
挖窑,伐木,烧炭;封窑,护林,保山;坐山,养山,靠山!回过神来的岭峰村民依托国家优惠政策等利好,投身保护森林的主动性越来越强烈,从而挥手告别曾经的苦楚,他们依林傍山日子越来越有盼头、甜头!乡亲们换个思维“坐山、养山和靠山”带来了“蝴蝶效应”,有干劲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走过“弯路”的岭峰村乡亲们,如今已彻底放弃了过去的行为,正在用实干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初尝甜蜜,他们只是铜仁坚持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与缩影。在此,期待涌现更多类似三花山“蝶变”的村寨,源源不断为多彩贵州和大美中国添彩。
初夏时节,坐车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罗场乡集镇出发往东一路沿着乡村路行进,沿途绕过条条弯道、翻过重重大山,来到梵净山西麓名为岭峰的村落。
村里有座山,据当地老人廖恩生介绍,因山腰有三个耸立相连形似三片花瓣的土坡,岭峰村的祖祖辈辈环坡而居,故取名三花山,这里的人又自称“三花人家”。
这里层林尽染、万木争荣,苍翠挺拔的大树耸入云天,更是增添了三分诗意、七分翠绿,如世外桃源般吸引各地的人们纷至沓来。
过去,这个村数代人靠砍伐森林烧炭为生;现在,这里的人以护林为己任。过去,他们靠林吃饭;现在,他们依然靠林吃饭。不同的是,他们从吃“黑炭饭”变成吃“生态饭”。
为什么这个村过去要伐林烧炭,现在却要大力护林?……带着重重疑问,记者走进这个藏于深山的闺阁村庄,踏寻曾经烧炭的残迹,从村民口中开始一探究竟。
挖窑,伐木,烧炭!过去,艰难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苦楚
图为废弃的炭窑子
“以前我们大寨子有十多个炭窑子,山上树木都砍光了!”60年前村里面烧炭伐木的场景,82岁的老人代传书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时的他不过才20出头的年纪。
岭峰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过去这里沟壑纵横、林多地少,人均耕地仅一亩出头,加之土地贫瘠,粮食产量更是少得可怜,紧靠耕田垦土远不能维持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如不食之地。
那时,岭峰人心中有怨恨!“恨”老天爷给了自己一片绿水青山,却没有赏给自己一片良田沃土。
民以食为天。田土稀缺,岭峰村的人还得生存,乡亲们只能另谋出路。思来想去,只能对村里的森林“下手”,以木为材,开窑烧炭。于是,乡亲们纷纷开始选窑址、运木材,木头一根接一根地丢进窑基里,木头上面铺上厚厚的一层树叶,铺上土,封好窑门,点上火,第一窑暂时告一段落。紧接着便是第二窑、第三窑……
图为废弃的炭窑子
烧炭人白天重复着同样的劳动,夜晚还得去巡查炭窑的燃烧进度,火势小了,就往点火口添木材。要是哪窑冒青烟,便封上点火口与烟囱,否则整窑的炭就会化成灰烬,前面的努力就白干了。
封窑大约一周后,打开烟囱和点火口,拆开窑门,光亮的木材已炼成乌黑的干炭出窑。等到赶集那天,天还没亮就要肩挑背驮四五个小时翻山越岭,把木炭运到离村数公里的集镇,大街上吆喝一整天才卖完,回家已累得精疲力尽。
上世纪80年代,村民便把村里的山林承包下来,按照“四六”比例分成,烧炭者占大头,大家干得比以往更卖力,森林却犹如“失血”加速减少。
“一窑炭要烧一个星期,能烧出斤左右碳,但是要斤木材,差不多要砍光四分地的山林,一斤才卖几毛钱的价格!”在村民代方会的记忆中,烧炭虽能糊口,但代价太大,钱也没挣到多少。从部队退伍的他本打算在家乡烧炭,但村里的山林都被承包完了,烧炭卖在村里成了热门“职业”,他只能选择到外村承包土地烧炭为生。
十余个窑子昼夜不停地烧,浓烟味弥漫在岭峰村的山山岭岭,浩浩荡荡的伐木烧炭“大运动”在全村展开。
这里贫瘠的山岭因砍伐变得光秃秃,显得格外刺眼。水土流失导致田土越来越少,原本耕田种土的人也纷纷加入烧炭队伍,陷入了恶性循环。时有山洪爆发,村民们心有余悸又毫无办法,大多数人只好远走异地他乡打工养家糊口。
封窑,护林,保山!如今,村民保护森林的主动性越来越强烈
斗转星移,岁月更替。年1月20日,《退耕还林条例》正式施行。凭借此利好,岭峰村许多荒地陆续被纳入了退耕还林的范围,开始植树造林,由国家向退耕农户提供种苗造林补助费。
窑子全部依法关闭,光秃秃的山岭迎来转机,逐步又变得郁郁葱葱。经过十多年的复苏,濒危植物逐渐焕发生机,野生动物重返家园……
年7月,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申遗”成功。次年1月,《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位于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核心区域的岭峰村,和木材联系更加“紧密”。
“今天组织大家来学习梵净山保护条例,就是为了动员大家一起保护好我们家乡的绿水青山,建设美好家园,希望每个人都尽一份责任,不能乱放火,不能滥砍森林。”
“好,讲得好……”5月的岭峰村经过春风的洗礼,目之所及一片苍翠。村党支部书记廖家鹏一有时间就把在家的村民聚集在一起,讲解《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动员大家主动参与保护山林,村民们都纷纷表示支持。
护林员入户讲解《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
“保护森林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是大家的责任,我们都要行动起来,尤其是参与过烧炭的!”76岁的廖恩雄也来到现场,老人家的房子就坐落于三花山山腰上,房屋周围被银杏大树“包裹”着,一家人多年来一直享受大树带来的“福气”。
为了让条例的内容走进每家每户,由村干部、在家党员、村民组长和护林员组成的宣传队,每天行走在村里的通组路和连户路上,挨家挨户进行宣传,逢人便递上一本宣传手册。“这是冷杉、红豆杉、珙桐,这些都是国家保护植物,大家要保护好!”村民不识字没关系,每天和森林打交道的护林员就地当起了“讲解员”。
护林员入户讲解《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
同时,岭峰村组织起了护林队,护林员每天拿着护林专用工具从早到晚来回穿梭在山林深处,巡查是否有病虫危害、盗伐树木现象,充当这片绿林的“守护者”。“我是一名党员,大家认可我选我当护林员,我就多了一份责任,再苦再累也要把这些山林管理好。”曾亲自参与过烧炭的代方会对当年砍伐森林的后果最清楚不过,多年来一直主动参与村里的护林工作,保护好山林变成了他对自己、对村民、对森林的承诺。
岭峰村护林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据护林员代方会回忆,7年前,村里总有少数村民偷偷上山砍树建房及养牲畜的圈,护林队赶到现场时往往是人走树空,护林队经过商量决定每天轮流进行蹲点监督,好不容易才把盗伐树木的人逮个正着,经现场苦口婆心教育一番,如此反复了数月,情况才得到好转。
每年9月是森林火灾易发时期,也是廖林松家辣椒丰收的季节,现在的他都是把辣椒枝拔在庄稼地里任其腐烂再用作天然肥料。两年前,他可是护林员眼中的“刺头”,辣椒枝在地里晒干后廖林松就地点燃,也不管大火会不会引燃周边树枝,拍拍屁股就直接收工回家。多次被护林员现场教育时满口答应下次不烧,过后又是一把火,嘴上还会吐些“我没享受政策,我凭什么不烧……”之类的话,护林员只能白天到地里现场监督、夜晚到其家里耐心宣传教育。
如今,通过护林队多年的巡山和宣传,村民们渐渐意识到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大部分村民还自觉加入护林队伍,连廖林松都变成了村里的护林积极分子。每年春季,岭峰村比往常更加忙碌,群众自发扛起锄头、挑着水到公路沿线和荒地植树造林。挖坑、浇水、盖土;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四五周岁的小孩齐“上阵”,好生热闹。
通过乡亲们的努力,现今岭峰村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9.2%。
坐山,养山,靠山!明天,依林傍山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山中岁月长,林深不知处。”在磕磕碰碰中,乡亲们始终期待日子红火起来……
图为岭峰村
年是岭峰村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岭峰村把退耕还林与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相结合,发展了亩板栗、60亩黄桃、90亩银杏树,彻底摘掉了产业空壳村的“帽子”。
村民不仅可以在家务农,还可以到基地务工,劳动力得到彻底释放,拓宽了增收渠道。尝到了发展产业的“甜头”后,岭峰村还计划发展亩食用菌壮大产业规模。
仅年,岭峰村土地退耕还林余亩,政策补贴15万余元;公益林17余亩,补贴18万余元。
乡亲们换个思维“坐山、养山和靠山”带来了“蝴蝶效应”。退耕还林释放了岭峰村的森林资源,村寨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水土流失减少,山泉直奔谷底,昔日荒山披绿装,贫瘠之地变清秀。每家每户通上自来水、安装农电网,组组通、联户路直通屋门,移动、电信网络全覆盖,户户实现安全住房,文化广场,太阳能路灯、卫生室、活动室应有尽有,勾勒出一幅美丽和谐的乡村新画卷。
图为岭峰村
家乡变美,一些在外青年也纷纷选择了回乡发展。多年在外打拼的廖叶林,看到家乡变好,年回村发展起了稻田生态养鱼,第二年又开起了“三花人家”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红火,一大家人团聚着,日子过得很舒心。
端好“生态碗”,吃上“生态饭”。“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群众一起致富。”绿水青山让廖叶林找到了实现梦想的希望。而今,他希望正在逐一实现,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和甜头。
现如今岭峰村绿树环绕
廖叶林家的变迁,只是村里旧貌换新颜的生动注脚与缩影。如今,村民依托青山绿水,因地制宜发展精品水果、食用菌生态农产品等“山货”。
初夏,正午的阳光撒在岭峰村里一棵大榉树上,让这棵见证了乡亲们由穷变好、由好变富奔小康过程的参天大树越发青翠挺拔,它依然在作证村民未来的日子。
村里的百岁老人都不知晓大榉树到底有多大多老,只知道他们记事以来就像现在这般高大,如同华盖的树冠四季郁郁葱葱,吸引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前来参观……由此,乡亲们一如既往呵护着它!因为,它与它的森林“家族”为村民带来希望、甜蜜与幸福。(张丽玲、闻松松、梅亚军)
来源:梵净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