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四协同四走进rdquo

北京中科白颠疯 http://www.bdfyy999.com/bdf/
重庆共青团认真落实群团改革要求,积极整合工会、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立足城乡社区市民学校(以下简称社区市民学校),按照“四协同四走进”的工作思路,共同将社区市民学校打造成为植根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志愿服务品牌。协同搭平台,走进群众身边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城东南方向30多公里的大山深处,依托红庄村便民服务中心,团酉阳县委联合工会、妇联、科协打造红庄村楠木桩市民学校。在这里,有“四点半课堂”,志愿者为孩子们辅导作业、答疑解惑;每个月一次“诗歌知识大比拼”主题活动;不时还有县城的志愿者前来为大家作专业的土家摆手舞舞蹈培训、楠木号子民歌演唱培训等。对楠木桩的名留守儿童来说,社区市民学校为他们送去了最灿烂的阳光。而这只是重庆共青团联手其它群团组织打造社区市民学校的一个缩影。深化群团改革以来,团重庆市委联手市总工会、市妇联、市科协等群团组织,重点依托公共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党组织活动阵地,在全市广泛建立社区市民学校。截止5月底,已建成社区市民学校所,培育8个市级示范点、80个区县示范点。专门制定社区市民学校示范点建设“十有”标准,即:有阵地、有标识、有队伍、有制度、有项目、有活动、有资源、有结对、有事迹、有宣传,规范社区市民学校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典型、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联手搭建社区市民学校这一平台,将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进社区,走进群众的身边,让志愿服务触手可及,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协同建队伍,走进群众家门“我都是80多岁的人了,我去世后,我的所有财产及存款,大概有十多万,全部都遗赠给你,我们现在就去公证处公证。”这是重庆市九龙坡区民安华福公租房社区82岁的独居老人王婆婆对志愿者王波说出的真心话。王波是民安华福社区市民学校的骨干志愿者,在开展“朝阳伴夕阳”活动中,王波与王婆婆结识,了解到王婆婆子女不在身边,而内心又十分渴望亲人陪伴,于是他坚持每天去看望王婆婆,陪她聊天,嘘寒问暖,常年跑到很远的地方帮王婆婆买指定品牌的米、油、蛋等生活日用品,周末送她外出见以前的老街坊。长期坚持下来,双方结下了“婆孙”之缘。“我把王波当作我的亲孙子,我是真心地想把我所有财产遗赠给王波。”在王婆婆执着地要求下,她和王波签订了“遗赠赡养协议”。王婆婆又在王波的感染下,与几名邻居一起加入了社区市民学校“五色志愿者”队伍,也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帮社区干部维护公共秩序和卫生。发动群众,把工作对象转化为工作力量,这是社区市民学校志愿者摸索中抓住的一个关键环节。在社区市民学校队伍建设方面,重庆共青团探索出“党群干部+社工+志愿者”的工作模式。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的组织优势,发动全市余名党员职工及群团干部,就近就便深入社区市民学校,为社区市民学校项目开展把方向、搭平台、引资源。另一方面,团重庆市委按照“设岗位、建机制、促专业、搭平台”的四步工作法,着重培养全市西部计划志愿者成长为服务城乡社区的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将志愿者从原子化、零散化的无序状态转化为有序状态。百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成功考取社会工作师资格证。同时,注重增强城乡社区内生动力,通过调动城乡社区内活跃的职工带头人、青年带头人、妇女带头人、科技人员积极性,发展各类社区兴趣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培育社区骨干志愿者,实现“志愿者到社区去,志愿者从社区来”,增强城乡社区内生动力。如今,像王波和王婆婆这类社区志愿者全市注册人数已达余万人,总服务时长超过余万小时。“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走进群众家门,激发了群众参与社区管理的热情,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又走出家门成为志愿者,实现“志愿者到社区去,志愿者从社区来”,真正地将工作对象转化为工作力量,让楼上楼下老死不相往来的城市冷漠病,在暖意融融的志愿服务中得到治愈,以社区和谐促社会和谐。协同引资源,走进群众生活重庆市青年志愿服务基金会借助腾讯乐捐平台,发起高山生态扶贫集中安置点市民学校“四点半课堂”项目众筹,短时间内募集到来自社会各界的资金33万余元。随后,通过城口县、巫山县、石柱县等20个区县的36个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社区市民学校,名6-12岁留守儿童终于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篮球、足球、羽毛球(拍)的健身大礼包和有绘本书、水彩笔、画板、画纸等的梦想叮当包,集中开展了学业加油站、艺术小殿堂、科普集训营、阳光运动、亲情小乐园、阳光心理迷你屋等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促进高山生态扶贫集中安置点的少年儿童更好的融入环境,快乐学习。群团组织联手,推动优势资源力量迅速汇聚,沉入社区市民学校,激发社区市民学校活力。措施一是调动优势资源力量。鼓励全市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青年创业导师团、劳模、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三八”红旗手、青年志愿者、职工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科技工作者、科普协会会员、科普志愿者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入社区,组织开展社区市民学校项目。措施二是推动结对共建。推动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与社区市民学校建立“共建+接力”长效机制,将每个月第一周的星期六确定为“社区市民学校志愿服务日”,整合各类志愿服务队集中开展志愿服务,形成志愿服务“集市”,实现社区市民学校项目常态化运转,切实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措施三是建立筹资渠道,鼓励结对共建单位、爱心企业、重庆市青年志愿服务基金会等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社区市民学校项目,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深化群团改革以来,团重庆市委共筹资万元支持社区市民学校建设,并专门出台《购买青年社会组织服务实施意见》,以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形式,支持群团服务站市民学校开展各类活动项目。重庆共青团推进“互联网+志愿服务”。运用“爱心储蓄银行”系统,结合青年人需求推广“暖青汇”志愿服务APP,绘制全市志愿服务组织导航地图,搭建身边的志愿服务项目与身边的志愿者网上供需对接平台,为志愿者提供志愿者线上注册、服务供需对接、服务时长记录、互动交友扎堆、组织站点查找、品牌项目推荐、爱心储蓄银行积分兑换、倾听青年之声等一站式服务,将全市志愿服务通过网络汇聚到志愿者掌上移动端,打造青年志愿服务生活的“贴身管家”。资源整合使得社区市民学校的志愿服务更加常态化、精准化,提升了实用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破解“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的问题,让更多来自社区市民学校的志愿服务走进群众生活。让志愿服务真正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社区居民分享到志愿服务的改革“红利”。协同优服务,走进群众心坎这次改革之中,团重庆市委建立了开放共享的活动机制,通过网上社区市民学校实施“广征集、组织提、共策划、群众选、同参与”的“点单式”服务,利用青年群众喜闻乐见的“抢票系统”,增强普通青年群众的获得感,提升社区市民学校的有效吸引力。以观音桥街道富力海洋社区市民学校为例。刚刚获得“重庆青年五四奖章”的社区市民学校校长张雅丽沙说,“现在只要群众有需要,我们都会‘点单’定制服务项目。”“稻草人”少年儿童守护计划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每天放学时,志愿者驻守在学校门口、公交站点、社区服务中心等地,确保没有家长接的孩子安全回家。截至目前,该计划已经累计接送学生余人次,深受群众好评。社区市民学校志愿者在走访中发现,仅仅靠自身力量很难覆盖几万甚至十几万的社区人群,必须有的放矢地针对居民最急迫、最现实的需求开展服务,才能取得实打实的效果。通过“点单式”服务,了解到群众的需求,根据群众的共性需求和特殊群体的个性需求,开展社区市民学校志愿服务,开发出优化政策宣讲、文明素养提升、文体娱乐活动、知识技能培训、青少年权益维护保障、爱心便民帮扶等6大类70余个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目前重庆共青团在社区市民学校已常态化开展“四点半课堂”“彩虹帮教”助残“阳光行动”“朝阳伴夕阳”“让有爱的人在一起”“孝心佳节”等品牌项目,联合市总工会推出“技能提升”“法律援助”“四季帮扶”“金秋助学”项目,联合市妇联开展“爱心童享”“春蕾计划”“最美家庭”“留守妇女互助组”等项目,联合市科协举办科普讲座、科普活动、科普展览等项目。群众满不满意是社区市民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点,也是评价社区市民学校工作的重要标准。团重庆市委建立满意度评价机制,倒逼社区市民学校补齐工作“短板”。专门委托综合实力强、行业认可度高的第三方独立民调机构,以城乡社区(小区)居民实际户数1%为有效样本量,进行随机电话抽样调查,对全市社区市民学校工作实施民调。通过民调全面真实掌握社区市民学校在群众中的知晓度和满意度,对各级共青团系统推动社区市民学校工作进行客观评价,增强推动社区市民学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群众成为考官,以此推动社区市民学校工作进一步符合群众需求,响应群众呼声,将服务做进群众心坎。

供稿:重庆市志愿服务工作指导中心

本文转载自《中国共青团》年第07期

重庆市志愿服务工作指导中心联系方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