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5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总的看,“两不愁”基本解决了,“三保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抓好落实。要摸清底数,聚焦突出问题,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加大工作力度,拿出过硬举措和办法,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在座谈会上发言的代表中,有三位是来自重庆的基层干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蹇泽西、奉节县平安乡党委书记邹远珍、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党支部书记伍东。
又是山城四月,依旧春风和煦。
一年来,三位发言代表所在的石柱县、奉节县平安乡、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有了新变化。
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三大瓶颈,石柱县交出了“答卷”。
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的奉节县平安乡有了多个“第一次”,比如第一次贫困发生率降到1%以下,第一次有了“亿元村”……
平均海拔米的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从海拔米的高山上找到水源,解决了人安全饮水问题,水管接进村民家中,历史性地改变了过去牛拉水、车拉水的现象。
一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性战役、底线性任务、标志性指标,高位推动。
全市干部群众一起努力奔跑,脱贫路上又有了新故事。
义务教育有保障方面,年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疑似辍学适龄儿童、少年较年初下降了97.8%,建卡贫困户子女“清零”:无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基本医疗保障方面,重庆实施分级诊疗、“一站式”结算和“先诊疗后付费,年全市因病致贫人数较年减少79.8%。
住房安全保障方面,贫困户圆了“安居梦”,住进了“安心房”。去年,全市农村危房实现“动态清零”,户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完成改造,其中建卡贫困户户。
今天,我们推出《情系乡亲的攻坚》特别报道,为你讲述一年来巴渝大地上的脱贫好故事,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新举措,贫困群众身边的新变化。
建档立卡
不能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城口县明中乡中心小学学生在修缮一新的校园里玩耍。
年4月15日-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时指出,“两不愁三保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义务教育要有保障。
一年来,重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解决“义务教育有保障”突出问题。
近日,重庆市教委传来捷报:年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疑似辍学适龄儿童、少年较年初下降了97.8%。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清零”: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
行动
创新管理
1人辍学就“惊动”市教委
“控辍保学,是我们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的主要措施之一。”重庆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重庆全面实行免试就近划片入学,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年和年,全市就近入学比例均达到了97.8%,其余学生自主选择到民办学校就读。
在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上,重庆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政策,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入学、编班、资助等方面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年,全市妥善安排29.6万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对于适龄残疾学生,落实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通过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实施“一人一案”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确保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
“控辍保学”措施上,各区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区(县)一案”出台“控辍保学”工作方案,目标只有一个:尽量不漏掉一个孩子。
年,重庆强化“1+N”联控联保责任机制,推行“一校一策”、“一人一案”,精细落实控辍保学举措,并建立起“重庆市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动态管理平台”;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儿童少年“大家访”,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走访、家访全覆盖,不留“空白带”。
“实行动态管理,便于实时监测,确保在校学生控辍保学精准到位。哪怕一个非常偏远的乡村有一个学生辍学,市里都会很快知晓,并且快速介入核查,让辍学儿童、少年重返校园。”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说,至年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疑似辍学适龄儿童、少年较年初下降了97.8%。
精准帮扶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虽然受疫情影响,这学期还没有正式开学,但寄宿生生活补助已经打到我们的卡上了……”江津区贾嗣小学建卡贫困生小杨(化名)的妈妈,收到了学校提前划拨的生活补助。此前,她还收到了学校送来的智能手机,用于线上学习。
从年开始,江津区教委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方式由“申报式”改为“点名式”,建立“点名式”资助信息库,将江津籍建卡贫困户子女信息与学校学籍系统进行比对,随时动态掌握建卡贫困生信息。如贾嗣小学一共有18名建卡贫困生,每次只要有国家的资助政策,都将他们纳入到优先考虑的范畴。
缺少文化,是不少农村家庭致贫的重要原因。而因贫失学,又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辍学率多发的原因。一年来,重庆全面落实资助政策,兑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的承诺。
年,重庆严格落实国家关于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国家和地方课程教材及作业本、初中学生教辅材料。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生活补助,资助标准为寄宿生生活补助:小学每生每年元、初中每生每年元;对非寄宿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在校期间由就读学校免费提供一顿午餐;对其他非寄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生活补助,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元、初中每生每年元。
改善条件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宽阔的塑胶操场、崭新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城口县明中乡中心小学是城口最偏远的一所乡村小学,距县城有67公里。
“跟两年前比起来,校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明中乡中心小学校长刘多勇是两年前来到这所学校的,当时,校门锈迹斑斑,操场坑坑洼洼,教室的木门一推就咯吱咯吱作响。
随着重庆义务教育加强投入保障,当地政府投入多万元改善办学条件,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师生食堂、教师周转房、塑胶操场。年6月,工程完工,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校园环境好,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校园里有一棵很大的银杏树,他们很喜欢在那里读书。”刘多勇说,新校园建成后,舞蹈室、科技室、计算机室、创客工作室等各种功能室一应俱全,学校还引进了中小学公益课程项目“互加计划”,艺体课程通过网络听名师上课,学生们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近年来,重庆通过统筹城乡学校布局、统筹标准化建设等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据了解,我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所(含教学点),在校生万人。通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目前,重庆所有区县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验收。
此外,年,我市全面推进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启动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和能力提升工程,截至年春节前,已下达资金20.23亿元。
“目前,重庆正着力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上好学。”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说。
故事
老师一通通电话
唤回辍学打工的她
学生们创作的风景画。
听课、复习、背书……昨天下午,彭水县邵庆街道弹子社区15岁的小杰(化名)在家里学习。小杰是彭水县下岩西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一名初二学生,如果不是重庆出台的“控辍保学”举措,她还在温州打工。“接到老师电话时,我心里好激动,感谢社会各界对辍学学生的关心,这也让我明白,通过读书能成为对社会更有用的人。”小杰说。
年9月开学后,彭水下岩西小学初二年级老师彭小卫在核查辖区内适龄儿童入学情况时发现,弹子社区的小杰没有到应就读的彭水某中学报到。
彭老师经了解得知,小杰辍学去父母务工的温州打工了。
彭老师马上将小杰辍学情况上报学校和社区。校长一听就急了:“一定要让孩子重返校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经过多方努力,学校联系上在温州一家眼镜厂上班的小杰,却被她婉拒了。
学校和老师没有放弃小杰。彭小卫等人多次给小杰和她的父母打电话,给他们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复学政策,打消小杰和父母的一些顾虑。
在大家再三努力下,年10月8日,小杰重返校园,来到下岩西小学,成为彭小卫班里的一名学生。“她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学习习惯、态度都很好。”彭小卫说,复学后的小杰学习很刻苦,去年期末考试还考了班级第一。
“我辍学错过了一段学习时间,现在要补起来。”对于失而复得的学习机会,小杰格外珍惜,“今后,我在学习上一定会尽力,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坚持下去。希望通过努力,考上重点高中。”
数说
加强投入保障:
年上半年,安排贫困学生资助资金37.62亿元,确保18个深度贫困乡镇到年实现“学生上好学、农民懂技能、校校结对子、致富有希望”。
精准资助学生:
年,安排义务教育资助资金10.9亿元,惠及学生万人;
年,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37.59万人次,落实资助资金9.79亿元。
统筹标准化建设:
近几年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投入52.6亿元,消除D级危房万㎡、改造校舍万㎡。
普及水平提升:
年,全市小学入学率99.99%、升学率%,初中入学率99.85%、升学率98.7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7%。
应保尽保
贫困户患重病也看得起了
张维棋正在和老伴拉家常。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一度是农村贫困群众怕得病,特别是怕得大病的真实写照。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
因病致贫,曾是农村贫困人口致贫的第一大因素。在基本医疗扶贫方面,重庆对标对表国家制定了医保扶贫政策,对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给予政策扶持。年,全市因病致贫人数较年减少79.8%。
医保扶贫政策实施后,有效缓解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让“基本医疗有保障”。
把精准摸清贫困人口底数作为首要任务
记者从重庆市医保局了解到,为确保所有贫困人口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医疗保障部门把精准摸清贫困人口底数,确保每一位贫困人口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作为抓好医保扶贫的首要任务。
如何实现精准摸清?首先,建立与扶贫部门国扶系统贫困人口与医疗保障系统贫困人口信息数据定期比对机制,适时更新贫困人口信息,确保精准摸清贫困人口信息。然后根据比对摸清的贫困人口信息,将贫困人口中死亡(失踪)、参军、服刑以及已在市外参保等不属于我市法定参保覆盖范围的人口除外,锁定各区县应参保贫困人口人数,压实区县参保责任,组织、宣传、动员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确保“应保尽保”。
同时,落实贫困人口参保资助,对属于特困人员的贫困人口参保缴费按照一档缴费标准给予全额资助,对低收入对象和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按照一档缴费标准给予70%资助,对未纳入救助对象的贫困人口,由区县按贫困程度给予分类定额资助,减轻贫困人口参保个人缴费负担,确保“应助尽助”。对超过规定参保缴费期未参保或新增加的贫困人口,督促区县做好动员工作,促其参保,并落实其个人缴费资助和财政补助。并建立市、区县两级贫困人口参保台账,通过市级信息系统,每月定期将各区县应保未保贫困人口、贫困人口脱保、漏保信息反馈区县,由区县核实,根据核实情况,限时动态做好应保未保人员、脱保漏保人员的参保工作,同时按政策落实缴费资助。
政策扶持方面,在保障贫困人口公平享受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普惠性政策基础上,我市对标对表国家要求制定了医保扶贫政策,对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给予政策扶持。主要包括:“两升两降一取消”。两升:贫困医院住院费用基本医保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两降:贫困医院基本医保住院报销起付线降低50%;大病保险起付标准降低50%。一取消:取消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年度报销限额。
落实贫困人口参保资助政策
重庆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强化医疗保障扶贫政治责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坚持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项制度扶贫根本要求,扎实完成医疗保障脱贫攻坚硬任务。
在精准参保方面,持续会同扶贫部门摸实贫困人口底数,精准贫困人口信息数据交换;用好贫困人口参保平台,动态分析管理贫困人口参保状况,对应保未保贫困人口逐一动员、及时纳入;切实落实贫困人口参保资助政策,“应保尽保”和“应助尽助”。
同时,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功能作用,继续确保贫困人口按规定享受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待遇倾斜政策落实,落实医疗救助对贫困人口重特大疾病托底保障。
对标对表医保扶贫政策标准,加大对医疗机构诱导贫困人口住院、门诊病人住院化、滥检查、滥用药等情况和对贫困人口主动要求住院、无病治疗、小病大治等情况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和贫困人口就医行为,防控过度保障和过度利用。
按国家统一部署,积极探索统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坚持基本制度标准,研究建立医保防贫减贫长效机制。
医保救助政策让他再次“活下来”
在彭水县汉葭街道马油村一栋民房里,村民张维棋正在和老伴拉家常,脸上满是笑容。
“别看我现在精神还行,因为得病差点就走了哟!”张维棋打趣地说。原来,张维棋因突发疾病住院,被确诊为肾功能衰竭,只能通过透析来延续生命。初期一周需透析两次,一次就要上千元,合算下来一年需要13万元医疗费。
“为了看病,我和老伴多年的积蓄全搭进去了。”张维棋说,但这些积蓄也不够他的治疗费用,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加上一个儿子患病去世了,另一个也患病在家,儿女们手头也都不宽裕。
“说实话,我当时都想一走了之。”张维棋叹了口气说,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转机出现了。当地政府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主动把他纳入医保扶贫对象之列。
“多亏了国家的医保扶贫政策,减轻了看病的负担,让我再次活了下来。”说起医保扶贫带来的好处,张维棋就忍不住一个劲儿地称赞。
去年,一次透析经过医保、贫困户医疗救济等政策报销下来,自己只需要花几百块钱。合算下来,一年透析需要的16万元左右的医疗费,政府给他报销了14万多元。这在以往他想都不敢想。通过透析等治疗后,张维棋现在可以拄着拐杖散散步步,或者陪着老伴讲讲话,精神状态越来越好。
“没有医保扶贫政策,就没有现在的张维棋。”张维棋逢人便说。他只是享受到医保扶贫的受益群众之一,医保救助扶贫,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能够看得起病。
一年开30多场院坝会宣讲
让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因为医保扶贫,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患病后得到了及时救治,这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也和深入农村参与医保扶贫的工作人员的努力分不开,孙承艳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丰都县医疗保障服务中心主任,她把精准救助对象特别是农村因病致贫对象作为第一任务。
“在农村,很多人因为信息滞后,对政策了解并不透彻。”孙承艳说,为此,她向农村干部和群众宣讲医疗、医保等方面的政策。所到乡镇,一定要深人农户家中、田间地头,与贫困群众面对面交流。去年,她上门宣讲政策32次,组织在电影院广场、宏声文化广场开展大型宣传活动4次。
孙承艳走村串户给村民讲政策。
“好在有孙大姐,不然这日子都不知道怎么过。”提到孙承艳,龙河镇文庙村2组贫困户蒋素萍不禁感叹。原来,她因病长期卧床在家,生活几乎不能自理。孙承艳带队实地调研时得知了她家的情况,积极为其办理特殊疾病证、购买药品,还自掏腰包为她添置了一个布衣柜,买了新衣服,并协调村组织将其纳入低保对象。
同村贫困户刘淑碧不慎股骨头坏死,急需手术。但因家境贫寒,无力支付数万元的手术费用。孙承艳立医院,帮助其落实减免2万元费用及享受“暖心工程”资助1.6万元。
一直以来,孙承艳把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保作为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对症良药”。针对一些贫困群众参保不及时的问题,每月定时核实贫困人口参保情况,建立贫困人口参保台账,并及时将参保信息反馈到所在乡镇,及时与乡镇领导沟通情况。
去年,她6次带队到三建、仙女湖、青双龙、太平都督等地调研,摸清医疗救助对象底数10.34万人,落实了资助参保3.83万人、医疗救助10.5万人次、扶贫济困人次,确保了精准滴灌、应助尽助。
现在,当地不少人都亲切地称她为“孙大姐”。在孙承艳看来,真扶贫,扶真贫,就是要讲真情,办实事。接下来,她还要到8个村开院坝会,精准摸底。
数说
年,全市国扶系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6万人,除去死亡(失踪)、参军、服刑、市外参保等不属我市参保覆盖范围1.39万人外,应参保贫困人口.06万人,实际参保.06万人,参保率达到%,实现“应保尽保”。
在参保贫困人口中,除随单位参加职工医保的贫困人口外,按规定符合参保缴费资助的贫困人口.39万人,享受资助.39万人,资助率达到%,资助总金额2.22亿元,实现“应助尽助”。全市贫困人口住院就医按规定享受我市医保扶贫政策,全年贫困人口住院61.17万人次,发生医保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22.81亿元,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项制度为贫困人口报销医药费用17.89亿元。
通过医疗保障“一站式”服务平台,对贫困人口在市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符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及其他扶贫救助报销的医疗费用,全部实行“一站式”结算,极大的方便了贫困人口就医。
年,全市因病致贫户人,较年减少户,减少79.8%。
安居梦圆
住进新房“像做梦一样”
奉节县平安乡人居环境“五改”后的村落。
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中,住房有保障是任务重、要求高的民生工程。
去年,重庆紧扣“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住房安全保障,全市农村危房实现“动态清零”,户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完成改造,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
“以前看着别人家的新房子,总想着能有这么一天。现在,我终于也住进了有水泥地板的房子!”今年春节过后,31岁的马勇和妻子冉茂娟没外出打工,打算在家乡找份工作。一家四口住的是去年新落成的房子,其乐融融。
住进新房子大半年,夫妻俩还有种不真实的感觉,马勇乐呵呵地说,“像做梦一样!”
补贴扶持
村里贫困户住上“放心房”
马勇是巫溪县上磺镇平溪村人,两年前,他家还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终于有了一些新变化。
从马勇出生以来,就一直随父母住在老房子里。他是家里的长子,早早地和冉茂娟结了婚,有了两个小孩。
“后来,家里的老人搬出去跟弟弟一起住,老房子只剩下我们一家四口。”马勇说,前几年,夫妻俩外出打工,除去生活开支和供养两个小孩的费用,兜里捉襟见肘,更别提改善住房。
“住了多年的老房子漏雨,外墙也开始垮了。”冉茂娟说,年春节,他们接到了村主任的电话,经过鉴定,他们家的房子被评为D级危房,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正当冉茂娟一筹莫展时,村主任接着告诉她了一个好消息,贫困户建安居房,财政要补贴。
这个惊喜来得突然,马勇和冉茂娟考虑了好几天。“我们自己积蓄不多,怕修不起啊!”冉茂娟说,再三思考后,他们赶回了老家。
“回来看了一下,了解清楚相关政策,可以补贴30元,过完年我们就开始动工了。”冉茂娟说,去年6月,全家顺利搬进了新房,76㎡的砖混结构平房,搬家那天一家人很激动,还特意买了一张新床作为庆祝。
冉茂娟说,房子修好了,她和马勇也要再努力一些,以后有能力了再加盖一层,让平房变楼房。
政策入心
75岁老人圆了“安居梦”
家住巫溪县白鹿镇香树村的75岁老人鲁国香,也圆了“安居梦”。
鲁国香所在的香树村二社有个远近闻名的地名,叫高家坪。“高”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那里姓高的人多,二是海拔米左右,过去从镇上赶场回家,他们走路要花3个多小时。
年,连同鲁国香在内5户村民的房子被鉴定为D级危房。村里考虑到山上交通、饮水等生产生活不便,将他们搬到了山下,集中改建住房。
搬迁前,鲁国香老人独居在高家坪,是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土木结构的房子已年久失修。年过七旬的鲁国香,更没有修建房屋的能力和经济实力。
“他支持搬迁,当即就表了态,和大家一起搬。”邻居鲁发元说,他和鲁国香老人邻里关系一直不错,因此搬迁也要“步调一致”。
按照相关补助标准,鲁国香获得了30元的国家补助款。住上新房后,生活便利不少。
“政策好啊,以前用水都不方便,现在有自来水,赶场只走20分钟哩!”如今,这话成为他和左邻右舍拉家常的“日常用语”。
巫溪县住房城乡建委村镇科科长宋立明介绍,年以来,巫溪县经过全面排查、科学鉴定,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完成危房改造户,落实全县户住房保障工作,包括市上备案的户建卡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
走村入户
确保住房安全不漏一人
位于重庆市东北部的奉节县,地处三峡库区核心,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住房安全保障是奉节县的短板,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全县涉及31个乡镇19.4万户、60万人的住房安全保障工作。
一些村民的住房被鉴定为D级危房,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愿意改造。
时任奉节县住房城乡建委村镇科科长高耀恒,就是当好住房安全保障政策制定的“分析员”、政策实施的“宣传员”、住房安全保障的“联络员”。
“有不了解政策的,有担心搬迁后没了土地的,有安于现状的,原因很多,但存在安全隐患的农房,总得找办法来解决。”高耀恒说。
年4月的一天,天下着雨。高耀恒到五马镇干洞村一组住得偏远的两户人家查看住房情况。这两户人家是边远户,下了车还要走1.3公里左右山路才能到。高耀恒路上高血压犯了,摔了一跤,扭伤了腿,头部轻微受伤,好在没有大碍。
为了帮助他们搬迁改造住房,高耀恒前前后后去了四次,帮助协调建房用地,宅基地复垦、兜底建房资金等。目前,其中一户已经搬下了山。
能解决老百姓的难处,让高耀恒感到欣慰。
奉节县因户施策促改建,实施了“五个一批”工程,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市级深度贫困乡平安乡和长江南岸先行区实施住房“五改”改善农户居住环境,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如今,60岁的高耀恒是平安乡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村镇(住房)建设工作推进组长,正落实奉节县住房城乡建委住房安全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工作。“我年底就要退休了,退休前再走一走,走村入户才能检验是不是真正实现了不漏一户。”高耀恒说。
今年6月底前我市将实现
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全面动态消除
“感谢党和政府的住房保障政策,把我们唐家坝改造得这么好,再也不用担心房子漏雨、垮塌了。”彭水县大垭乡唐家坝的一位村民说。
彭水县大垭乡是重庆市十八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有建卡贫困人口户、人。
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扶贫集团派出驻乡工作队,牟捍红是其中之一。“刚来的时候居住环境差,停电停水是常事。”牟捍红说,如今,大垭乡的美丽画卷已经铺开。
为振兴传统村落,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扶贫集团对唐家坝进行了危旧房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永发就是受益人之一。
李永发家附近。
李永发年纪大了,儿子病逝后儿媳再嫁,两个孙女在读书,和老两口生活在一起。他家农房被评为C级危房,纳入改造范围并完成改造。
牟捍红说,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改造前筛选出了7幢不同结构类型的农房进行试点改造,才得以全面实施危旧房改造。
“通过实施排危、修缮、美化等措施,如今唐家坝的59幢民居既安全稳固又赏心悦目。”牟捍红说,目前,唐家坝改造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村庄,打造成具有苗族风情的“阿依大美乡村市级示范片”,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基础。
据了解,在市住房城乡建委扶贫集团的指导和帮扶下,大垭乡户住房安全实现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大垭乡唐家坝的美丽画卷。
大垭乡之变,是“住房安全有保障”的一个缩影。
通过逐户摸排、分类施策等措施,重庆编制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住房安全保障实施方案(-年)》等,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住上结构安全、功能完善的“安全房”“舒心房”。
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书记、主任乔明佳介绍,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应保尽保原则,年全年国家下达重庆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3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户),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已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
“确保年6月底前要全面动态消除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重点对象危房。”乔明佳介绍,同时,将全面提升改造质量水平,注重满足通风、透气、采光等基本要求;全面排查整改各类问题,对照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指出问题,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确保所有问题在上半年整改销号。
数说
截至年底,重庆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农村危房实现“动态清零”。
截至目前,共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等级鉴定84.8万户,并实行房屋安全等级挂牌公示。
年,下达城口县、彭水县、酉阳县、巫溪县4个未脱贫县和奉节县、石柱县2个年脱贫县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2.17亿元,占全市总量的27.79%;下达18个贫困区县补助资金5.04亿元,占全市总量的64.53%。
石柱县委书记蹇泽西:
补短强弱再加把劲破解“三大瓶颈”
回访人物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蹇泽西
现场回放
年4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发言的代表中,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蹇泽西第一个发言。他向总书记报告,石柱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有三大瓶颈: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蹇泽西走访村民了解脱贫情况
办起农家乐,华溪村的村民刘益洪去年一个夏天就实现毛收入12万元;
随着越来越多“四好农村路”建成,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一去不复返;
以前走两三个小时山路去上学的孩子,如今住进了校园里新修的宿舍楼……
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这三大“瓶颈”如何破解?近日,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对石柱县委书记蹇泽西进行回访,他用一个个发生在中益乡的案例,交出了全县破解“三大瓶颈”的答卷。
依托“绿水青山”
引导群众选准产业
今年,是蹇泽西任石柱县委书记的第四个年头。
这段时间,他去乡镇更频繁了,仅是中益乡一地,不到一个月就去了两次。“脱贫攻坚越到了关键时期,越不能掉以轻心、松懈松劲!”多次到脱贫攻坚一线督战,就是为了把发现的突出问题及时解决、限时整改,确保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
在“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蹇泽西当时提到的“三大瓶颈”,其实也是对突出问题的一个归类。时隔一年,这些问题是否解决,蹇泽西的回答充满自信。
“石柱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在解决产业基础薄弱瓶颈时,这一产业发挥了作用。”
“中华蜜蜂第一镇”中益乡,就是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了产业扶贫的“先手棋”。
蹇泽西说,中益乡成为了石柱县破解“三大瓶颈”的缩影。“当地引进和培育了19家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特色果蔬等特色产业1.8万亩,养殖中蜂群。”
这一切,意味着可持续的产业链在那里已经形成。
“比如‘花卉+中蜂养殖+精深加工’的‘甜蜜’产业链,当地选择的特色产业都可带来蜜源,十分适宜中蜂养殖,也让蜂蜜加工有了条件。”
像这样的产业链,在中益乡还有“观赏作物+乡村旅游+民宿”“农副产品+电商+物流配送”“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等。
“你会发现,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也存在关联。”蹇泽西笑着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群众选准产业,最大程度减小他们的产业发展风险。”
通过依托石柱“绿水青山”颜值,当地鼓励引导群众兴办农家乐、民宿酒店等康养旅游项目,完成“观赏作物+乡村旅游+民宿”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一个个村民成功“创业”的案例,也深深地印刻在蹇泽西的心里。
“中益乡华溪村中坪组村民刘益洪夫妻,在村子里就办起了‘森林人家’。”蹇泽西介绍,去年,仅一个夏天就实现毛收入12万元。
“华溪村偏岩坝的12户村民中,9家经营起了农家乐。”蹇泽西补充道,“在4月15日,华溪村‘美食一条街’正式开门迎客,也欢迎大家来‘打卡’。”
石柱县围绕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家,发展农民合作社家,登记注册家庭农场家。
蹇泽西走访村民了解脱贫情况
“四好农村路”成为村民“幸福路”
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要实现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就如同一块块木板,补齐短板才能更好地发展。
在中益乡,曾经最大的一块短板,非交通莫属。由于地理偏远、交通不便,渴望靠着山货发展产业的村民,只能“望山兴叹”。
“没有公路,村民们只能‘守着绿水青山苦熬’。”蹇泽西说,对于生态环境优美、绿特资源富集的中益乡来说,需要一条“致富路”。
为此,石柱县为中益乡量身定制“打通对外大通道、畅通对内扶贫路”的交通扶贫建设方案,规划实施外联项目56公里,内畅项目公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简单来说,就是‘四好农村路’连通了村村组组,人行便道修到了家家户户。”如今,搭配绿植栽种的生态停车场点缀乡间,太阳能路灯照亮出行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天黑难出门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
交通越来越便利,中益乡成为了自驾游、生态游新景点——开车从沪渝高速沙子收费站下道,一条双向两车道的道路如同在山水画卷中展开,从沙子镇一直延绵至中益乡,让人在驾驶之余,更是心情舒畅。
“去年劳动节、国庆节,当地的游客接待量不断创新高。”蹇泽西感叹,一条条“四好农村路”,不仅是村民们的“幸福路”,也变成了“醉”美乡村精品旅游线路。
在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上,石柱县启动了一系列专项扶贫行动,进一步补齐住房安全、饮水安全、道路交通、电力通讯、人居环境五个方面的短板。
一年来,石柱在进一步补齐住房安全短板,新改造农村危房户,新建集中安置点10个,实施旧房整治提升户。
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目前石柱已经总体实现。
在通信网络建设和农网升级改造上,石柱新建及改扩建各网4G基站余个,新建10千伏线路30.57公里,新改造低压线路.83公里。
这意味着,石柱所有行政村及重点农村村民小组均已基本实现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越来越多的村民搭上了网络扶贫的“快车”。
一块屏幕
让孩子远程共享优质教育
在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瓶颈问题上,石柱县也交出了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中益乡视察的第一个地方,就是位于华溪村的中益乡小学。
“那时的中益乡小学,教育硬件软件都亟待提升。”蹇泽西说,当时,住宿楼还没有修好,偏远地方的孩子上学放学要走两三个小时山路,操场也有待整修。
如今的中益乡小学,已是大不同!包括43名离校较远的学生在内,全校的学生都住进了新的宿舍楼,学校食堂也加盖到了两层。
“孩子们还拥有了可以学二胡、书法、绘画、手工的多功能教室,支教老师为大家上英语课、音乐课。”蹇泽西脸上露出喜悦,继续说道:“孩子们还可以通过添置的远程教育系统,在课堂上观看城里优秀老师的教学视频。”
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变得更好,老师们的办公环境也有了变化。一幢综合办公楼落成,它更是在战疫情期间发挥了大作用。“相比在家进行网上教学,学校的硬件条件更好,十几位老师选择回到学校,各自在办公室为学生们上网课。”
蹇泽西表示,石柱县一手抓政策落地,一手抓补短强弱。“比如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需求上,坚持推动政策精准到户到人。”通过把政策含金量变成群众获得感,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向前跑的动力自然是越来越足。
从教育方面来看,年当地资助贫困家庭学生11.07万人次.2万元,全县无一例适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
目前,石柱县已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累计新增校地15.9万平方米、新改扩建校舍41万平方米。累计面向农村中小学校定向招聘“特岗”教师名、定向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名。
在“两手抓”之下,如今石柱的基层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贫困地区群众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普遍解决。
蹇泽西说,虽然全县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已基本实现,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比如少数贫困户住房安全有待解决,各类问题整改质量有待提升,产业扶贫长效机制还需深化完善等。
为此,石柱县将进一步摸清底数,精准掌握贫困群众在“两不愁”和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动态变化,确保现行标准下“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动态清零。
有前阶段工作打下的坚实基础,蹇泽西一直坚信今年只要再绷紧弦、加把劲,一定能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5万石柱人民激发出骨子里‘敢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的石柱精神,就一定会收获‘后尝蜂蜜甜’的幸福生活!”
数说
去年,石柱全县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返贫率为零。
截至年底,全县累计实现85个贫困村、户人脱贫,剩余未脱贫人口仅有户人,贫困发生率由年的0.87%降至0.23%。
年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较年增加元,其中经营净收入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返贫率为零。
去年4月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行列后,石柱县深入实施新一轮贫困村提升工程,持续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精神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力度,研究制定“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动态监测处置办法,推动脱贫成果不断巩固、质量不断提升。
平安乡党委书记邹远珍:
全面“体检”啃下无人返贫“硬骨头”
回访人物
奉节县平安乡党委书记邹远珍
场景回放
年4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
奉节县平安乡党委书记邹远珍针对“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向总书记汇报了平安乡开展“四访”带来的成效。“四访”指的是干部走访、教师家访、医生巡访、农技随访。
邹远珍向总书记汇报了农村危房改造的补助标准,并高兴地告诉总书记:“平安乡已经户户住上了安全房!”
平安乡的金果梨开花了。
4月,奉节县平安乡的李花和梨花竞相开放,成为了平安乡春日最美的风景。
文昌村去年试种的几十亩金果梨第一次开花,让村民们喜出望外。因为这意味着平安乡今年刚种下的上千亩金果梨,将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又一新产业;1.1万亩的脆李也将在今年实现20%试挂果。
平安乡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年,平安乡抓实“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发生率首次降到1个百分点以下,仅有0.48%。这一年,平安乡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多新变化,也有了很多“第一次”。
邹远珍(右一)和扶贫干部牵着贫困户走在乡间。
第一次降到“1”以下
平安乡贫困发生率降至0.48%
走进平安乡,田间地头里,不少村民正忙着春耕。
这一年,在平安乡扎根6年多的邹远珍明显感觉到,大家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干劲更足了。
年,平安乡继续深入开展“四访”工作,实施动态监测,抓实“两不愁三保障”。查漏补缺,固本强基。
以保障村民饮水为例,平安乡地处奉节、巫溪、云阳三县交界处。“一槽二梁三面坡,中间隔条梅溪河”,形象地概述了平安乡的地貌特征。
这里海拔高米至米,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呈漏斗形状,留不住雨,关不住水,导致严重缺水。
用村民们以前的话说,在平安乡“吃水就靠天河水,用水节约像吃肉”。
而如今,村民们在家打开水龙头,就能喝上放心水。
据统计,平安乡已建成处饮水工程,实现供水管网%覆盖到户。
年4月,邹远珍参加完座谈会回到平安乡后,就带着扶贫干部一连走访了长坪村、桃树村和向子村。
这是平安乡“两不愁三保障”最薄弱的三个村。他们走访了未脱贫户、最边远户、低保户、五保户等,挨家询问,逐户梳理。
在朱学兵家中,邹远珍了解到他现在一家人吃穿不愁,三个孩子读书不要钱,生了病有医保报销。
53岁的朱学兵是文昌村的“名人”。他曾经在山洞里生活了25年,被当地人称为“山顶洞人”。如今,他早已从山洞里搬了出来,住进了新房。今年,他准备再多搞几个“副业”,比如多养几头猪、多养几箱蜂,把他原先居住的山洞改造成养鸽、养蜂场。
年,在“四访”过程中,扶贫干部发现有两栋C级危房已经达到了D级危房标准,于是立即对这两栋房屋启动D级危房改造,主动解决了2户贫困户的安居问题。
应改尽改,应搬尽搬,一户不漏。在平安乡,户户都已经住上了安全房。
67岁的龚伦太住在向子村。年6月13日,龚伦太干活时意外摔倒,造成左腿受伤,独自在家休养。向子村党支部书记杨东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带着村干部驾车送他到平安乡卫生院看病。
因乡卫生院没有相关设备,无法确诊,几位村干部又立即将他转院到竹园镇卫生院。经检查,龚伦太为左腿股骨头骨折。
四天后,因为治疗需要,几位村干部又一起帮助龚伦太医院。老人治愈出院回到向子村,逢人便说:“看病花钱少,医疗有保障!”
年,平安乡的贫困发生率降至0.48%。这是平安乡贫困发生率首次降到1个百分点以下。
第一次有“亿元村”
产业发展实现“四个一万亩”目标
3月4日上午,在平安乡文昌村的脆李园里,陈中华正在手把手地教村民如何给脆李修枝。
文昌村发展了多亩脆李产业,陈中华是产业带头人之一。
前些年,他在外务工做生意挣了些钱,看到家乡变化大,便带着钱回到家乡,投入70万元建了脆李农庄农家乐,又花万元租赁了多亩土地打造脆李园。
在陈中华的带动下,不少村民也参与发展脆李产业。今年,文昌村的不少脆李将预挂果。
在桃树村,甘立敏家的亩脆李也长势喜人。
55岁的甘立敏先后在安徽、河南、山西等地打工。他说,以前村里路没通,桥没修,出去了就不想回来。现在的平安乡,有路又有桥,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回来的人都不想走了。”
年,甘立敏种了亩脆李、亩蕉藕,带动32户乡亲一起增收。其中,贫困户就有13户。
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如今,平安乡已实现了主导产业%覆盖贫困村,产业项目%覆盖贫困户,利益联结%覆盖贫困户,集体经济%覆盖村集体“四个%”。
用邹远珍的话来说,“在平安乡,只要你肯干,就一定能增收。”
目前,平安乡的产业发展实现脆李、高山蔬菜、豆腐柴、中药材“四个一万亩”目标,户均增收3元以上。
去年,还有一件事让平安乡的村民们非常高兴:平安乡有了四个产值超过千万元的“千万元村”,以及首个预计产值超过1亿元的“亿元村”——天台村。
年,天台村通过发展生猪、肉牛、蔬菜等产业,让村民的人均收入增长了近一倍。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元,而去年已涨至元。
目前,平安乡亩小水果项目已经全部完成栽植,9万株脆李补植补造项目也已经于今年2月中旬完成。
年,平安乡申报的产业项目有33个,总投资0余万元。其中,农业产业项目有29个,方案已通过初评。
第一次“全面体检”
今年啃掉最硬的“硬骨头”
33户人,这是平安乡尚未脱贫的人数,也是平安乡今年的脱贫目标人数。“今年,平安乡将实现全面脱贫。”这是平安乡人共同的承诺。
平安乡如何实现全面脱贫?邹远珍用了一句话来形容:啃掉最硬的“硬骨头”。
邹远珍走访贫困户。
“我们将分类实施精准脱贫。”邹远珍说,对于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平安乡将在医疗上给他们更多的扶持,将贫困户自己承担的费用减少到最低。同时,通过产业发展,让一些病情不严重的贫困户能够就近就地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收入。
对于残疾和丧失劳动力的贫困户,平安乡则将做好低保兜底。
目前,平安乡采取班子成员包未脱贫户、支部书记包监测户、村主任包边缘户的方式,完成了第一轮走访,建立了“两不愁三保障”专项台账。
另外,平安乡还给未脱贫户每户规划了元的到户产业,开发了31个公益性岗位。
今年,平安乡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要进行第一次“全面体检”。
年2月,平安乡文昌村、向子村被确定为全国脱贫攻坚普查试点村。开展脱贫攻坚普查,是为了更精准地了解各地区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情况。
为了做好这次“全面体检”,平安乡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细化了各业务科室、村(社区)、驻村工作队的职责。在奉节县调查队、县扶贫办的具体指导下,平安乡已完成了文昌村、向子村的模拟普查。
目前,平安乡正在抓紧对模拟普查中发现的33个问题开展整改。平安乡剩余的10个村(社区)的普查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
自平安乡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到目前全乡脱贫人口没有一人返贫,真正实现了脱真贫、真脱贫。
在平安乡,过去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有女莫嫁平安槽,一年到头磨儿摇。想吃米饭没得煮,红苕洋芋包谷糊。包谷糊,好难搞,一吹一个洞,一喝一条槽。”
如今,这首歌谣又在平安乡流传起来,不过内容已经变成了:“有女就嫁平安槽,不种红苕种果药。要吃米饭随便舀,想吃嘎嘎(方言,肉的意思)由你挑。”
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党支书伍东:
产业定了去年村民人均增收0元
回访人物
重庆市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党支部书记伍东
现场回放
在年4月召开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重庆市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党支部书记伍东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该村的脱贫故事。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地问:你们那边交通情况如何?
伍东介绍了村里到主城走高速只要4个半小时以及村里入社公路的硬化情况。
参加完座谈会,伍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说,让“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并不简单,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丈量,“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使命感也更强了。”
城口县,公路修进了凉风村,为村民们带来了脱贫新希望。
“凉风村”变“暖风村”,伍东经历了这样的变化。
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是一个地处高山的偏远山村。以前,村民仅靠“地种三大坨、上山挖中药、出门下苦力”艰难度日。
曾在湖南当手机店老板、年入十多万元的伍东毅然关掉店面,回村担任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走出一条脱贫路。
一年来,凉风村努力“奔跑”,全村综合贫困发生率0.68%,实现了脱贫“摘帽”。
如今,“两不愁”已全面解决。“三保障”方面,特殊困难群体临时医疗救助1人3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6户人,全村42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就学。
饮水
海拔米开辟水源,村民不再愁
在平均海拔米的凉风村,村民饮水一直是个难题。
过去,村民们饮水基本都靠牛拉车、摩托车,甚至是肩挑背磨到低处去取水。究其原因,是高山村难以找到稳定安全的水源。
“从根源去解决饮水问题,多少年来大家想都不敢想。”伍东说。
村民罗建清身患残疾,是贫困户,过去他家的饮水主要靠牛拉。沿着村级公路,罗建清和妻子赶着牛,50斤重的水桶带上10来个,要找到村里的蓄水池把水装满,往往需要一天时间。
所取的水,夫妻节约了再节约,勉强能用半个月。用水得“精打细算”,比如,洗澡用盆,水攒下来灌溉;洗脸的水,可以用来洗脚……人的饮水都不足,牲畜饲养自然也发展不起来。
凉风村地处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虽然这里资源禀赋足够优,但要想找到全村大部分村民用水的水源,只能往更高处去找。
在距离村委会约8公里、海拔米的高山上有一处水源。这里有块巨石,石两边光秃秃的,此地被当地村民称之为“二边花”。
伍东(左)走访贫困户陈发全。
伍东说,这里可蓄水80立方米,且水质达标,足以彻底解决村里的饮水问题。经县水利局多次勘测后发现,从这里取水也是唯一的途径。
农村的饮水安全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的成效。让伍东印象深刻的是,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西南地区重点解决储水供水和水质达标问题。
经过扶贫项目资金多万元的投入后,解决了凉风村31户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年4月底,当干净的山泉水接入村民罗建清家里时,他用不多的积蓄买了一台热水器,终于可以痛快地洗个热水澡。现在,罗建清不仅生活用水不愁,牛也养了12头。
水来之不易,村民们也倍感珍惜。如今,村里成立了用水管理协会,建立了长效机制对饮水工程进行维护。
一年来,全村贫困人口“两不愁”问题已全面解决。在饮水安全保障方面,还新建人畜饮水设施7处,铺设管道10余米,发放储水桶65个,解决了村民安全饮水问题。
住房
建卡贫困户住房保障已实现全覆盖
53岁的村民陈发全独自一人居住,他患有视力残疾,没什么劳动能力,是凉风村剩余贫困人口3户3人之一。
过去,陈发全家房子漏水,还有安全隐患。去年住进了新房,对他来说可是件大喜事!
“伍书记来了,快来坐!”4月9日,陈发全在自家门前与伍东拉起了家常。他说,自己现在的生活比以前“不晓得好到哪里去了”,虽然眼睛不好,但生活有人管、有人关心,“没有扶贫政策,我就没有现在的生活。”
住房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一年来,凉风村实现了建卡贫困户住房保障全覆盖。
伍东说,全村共精准识别贫困户47户人,其中涉及到住房保障的有46户。46户当中,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了36户人的住房问题,另外改造了农村C、D级危房10户,目前贫困人口住房均已保障。
陈发全的住房由周溪乡政府代建,可以说是“拎包入住”。同时,在对贫困户的帮扶中实行“一户一策”,针对陈发全的情况,采取了“5+1”的帮扶照料模式。
“1”是爱心看护岗,由邻居组成照料公益岗位,负责为陈发全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5”是乡村两级干部组成的5人帮扶队伍,负责联系村上的超市提供生活物资,帮助陈发全办理一些兜底政策业务、领取相关救助资金等。
伍东对陈发全脱贫是有把握的。从收入上看,去年的兜底政策让陈发全越过贫困线,今年在生活上对其进行必要的帮扶,才能更稳定地脱贫。
凉风村未脱贫的3户3人中,另外两个村民的年龄都是70多岁,没有劳动能力。
“我们根据两人的情况用好兜底政策,他们已由低保户转为了五保户,并被安排进入了养老院集中供养。”伍东说。
产业
确定2个主导产业,人均增收0元
年凉风村实现脱贫“摘帽”,产业是主要的支撑。
“村里虽然条件差,但生态好,竹笋、野生药材资源丰富。”伍东说,过去村里产业不成规模,如今已有了竹笋和中药材两个基地,通过“党组织+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的形式来发展产业,让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
这种发展模式由党组织筛选项目,并对项目进行监管;集体经济组织来发展项目;公司对市场进行把控以及产品回收;农户以土地入股、打工等形式来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
“我们找到村里老党员、村民代表和农技专家,大家一起商量,确立了竹笋和中药材这两个产业。”伍东说,确定了产业,又带领群众流动承包地、用好撂荒地,引进龙头企业,种植中药材亩、新增竹笋亩,40户建卡贫困户通过土地出租、务工、入股分红,都有了一笔稳定的收入。”
村民梁萍已经脱贫,靠的就是产业。
她在产业基地务工,每天有元的收入,部分流转发展竹笋、中药材,再加上种植高山四季豆出售,她去年的收入接近2万元。
梁萍说,“村里的竹笋好是好,但过去不值钱,伍书记带队去跑销路,现在也能卖个好价钱了。”
在集体经济介入之前,凉风村的竹笋销售渠道不畅,村民们往往以很低的价格出售给中间商。后来,伍东带队到县城里找销路,通过企业收购竹笋,每斤单价也提高了。找到了销路且品质好,干竹笋成了“抢手货”,价格由过去的每斤30多元提升到了现在的48元。
如今,凉风村的竹笋已接近万亩规模,平均年产干竹笋6吨。当下,村民们正利用重庆高速集团捐赠的真空一体机包装竹笋,6-7月包装天麻及蔬菜,8-11月包装四季豆及中药材。
地里的经济作物经过一件件地包装,“走”出了大山。伍东介绍,去年,依靠产业,村里人均收入约元,新增产业部分人均增收约0元。
农文旅
打造九重山森林公园后勤保障基地
在去年4月召开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伍东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地问:你们那边交通情况如何?
“当时我告诉总书记,现在我们到主城走包茂高速,4个半小时车程,还有一条主城到城口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当中。村里交通也便利起来,入社公路要全面启动硬化。”伍东说,一年来,村里的交通又有了新的变化。
凉风村3条入社公路正在硬化中,凉风接周双路快速便道3公里已完成,新建生产生活便道12公里,全村全覆盖路灯43盏。
交通的改善为凉风村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是高山村,站得高,要看得远!”伍东认为,凉风村地处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生态资源得天独厚,下一步要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走好农文旅融合的路子,帮助村民增收。
风景秀丽的凉风村,可以作为九重山森林公园的后勤保障基地打造,村里距离公园内的千年杜鹃王、千年寒冰洞等景点,车程均在半小时左右。另外,村里米的平均海拔适合避暑纳凉。
伍东说,下一步考虑利用培训政策,对有意愿建设大巴山森林人家的农户进行培训,对易地搬迁农户的房屋提升为大巴山森林人家接待点。现在村里已有2家农家乐在营业。
凉风村中药材基地长出木香。
在产业方面,考虑“1+2+3+3”的模式来帮助村民增收,即每户有劳动能力的家庭,确保至少有一个务工岗位;依托竹笋、中药材2个基地,确保每户至少有3亩的经济作物。
“通过持续观察村民的住房、医疗、教育情况,防止返贫。”伍东对此很有信心。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蒋艳陈翔秦健黎静王倩王梓涵刘波陈翔
编辑:向家庆
精彩推荐
扫码进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