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治疗皮炎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611/9052592.html
编者按
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重庆立足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特点,聚焦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方向,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示范引领,瞄准乡村振兴所需,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据《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目前我市农业农村数字化水平达到43.3%,位居西部地区第一位、全国第七位,涌现出了一批示范性数字乡村项目,为西南丘陵山地地区普遍存在的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销售、基层治理等难点、痛点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新技术为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数字乡村建设的一大任务就是要加快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
8月的重庆,气温高烧不退。
走进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偌大的果园内十分安静,没有工人灌溉、抗旱保水的忙碌与喧嚣。
仔细观察,只见果园里布满了一根根黑色管子,水流透过细管上的小孔,为果树根部精准送水。管理员罗光全边盯着大屏幕上滴灌系统运行情况边介绍:“如果采用人工浇水,这么大的果园,上百号人忙一天也浇不完。而通过滴灌系统,两个小时就能把亩的果园灌溉完毕,还可节约用水用电30%以上。”
青龙村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土地分散且不规整,不具备耕作优势,一度是个“空心村”。
“地被撂荒,没办法的事情。”60多岁的村民杨三全说,早年他还种些玉米、谷子维持一家人生活,可随着儿女都进城工作,再加上他和老伴儿年纪大了,繁重的农活确实也干不动了,只能看着土地慢慢荒芜。
在山区农村,随着人口老龄化,加之耕作条件制约,这样的无奈比比皆是。如何把土地利用起来,成为青龙村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渝北成为我市首批纳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的地区之一。年,该区提出在统(景)大(盛)路沿线建设柑橘产业带,村支书黄志看到了破题的可能。
青龙村开展整村土地整治,把一块块“巴掌田”整合到了一起,陡坡变缓,各种农机慢慢下了地,全国首个丘陵山地数字化无人果园逐渐成形。通过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果园管理平台实现了对果园湿度、气温、果树长势等情况的实时掌握,进而达到无人化管理。
“撂荒的土地被利用起来了,收入也提高了,既省心又省力。”杨三全扳着手指算起账,“土地入股加上资金入股,现在每年都有分红,加上偶尔在果园务工,一年能挣个多元。”
大盛镇副镇长张何欢表示,尽管项目前期亩均基础设施投入达1万元,但目前果园管护费用降低50%以上,亩均节约化肥使用量10公斤以上,商品果率从30%提高到90%、一级果品率提高40%以上,村集体经济收益稳步提高,去年达到多万元,村民亩均分红元。
画外音:重庆茶业集团5G+智慧茶园、天友乳业数字化全产业链项目、大足黑山羊智慧养殖项目……近年来,我市充分立足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需求,开展智慧农业技术攻关,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级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个,智能化与产业发展融合不断深化。
新应用破解农产品“出圈”难
产业发展起来后,扩大应用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淘宝村、微商村、直播村等不断涌现,无一不是数字乡村场景扩大化的体现。
8月20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何家岩村,层层梯田上,稻谷金黄一片,即将丰收。
要搁往年,此时村干部和种植户们必定为大米销售发愁,一是担忧能否卖出去,二是担忧卖价低。
反观今年,何家岩党支部书记江皇甫气定神闲,没有丝毫愁色:“要说担心,也是怕大米不够销。”他打趣道。
变化要从一场“云”认养实验说起。
花田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品质好,但长期以来销售困难且价格不高。
“两斤谷子打一斤米,谷子每斤收购价3.5元,再加上设备、人工等成本,每斤米成本价就在9块钱左右,只有卖到10块钱才有利润空间,但这个价格消费者是很难接受的。”江皇甫说,以往,村民只能看着企业将优质稻谷收走,一番包装、营销后,赚走大部分利润。
今年,酉阳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及腾讯公司开展合作,共同发起了一场“重庆酉阳共富乡村”建设试点,创新打造了“何家岩云稻米”智慧认养项目。
这一创新,不仅增加了消费者与产品间的互动体验,还能在产品上市前帮农户锁定收益。
5月16日,“何家岩云稻米”小程序正式上线,短短30个小时,何家岩村3.8万平方米稻田就被迅速认养一空,全国位网友成为农场主,每斤大米卖价高达20元。
3个月过去后,项目的社会效应仍在释放,江皇甫说:“何家岩出名了,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农家乐的生意都很火爆,询问稻谷收购价的人也比以前多了。”
画外音:近年来,我市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创建为引领,积极发展订单数字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了市级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村村旺”,打造了江津石佛村“乡村振兴直播电商第一村”等,着力破解农产品“出圈”难。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6亿元,同比增长17.5%。
新模式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相结合,同样能在发展集体经济、民主监督、移风易俗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这两天太热了,你家多肉长得咋样?”“还可以,反正管理上得精心点。”
炎热夏季,荣昌区龙集镇抱房村的村民晚上会聚在一起歇凉闲聊,话题集中在多肉种植管理上。
一盆小小的多肉,丰富了居民生活,拉近了邻里感情,这让抱房村综合服务专干贺敬感到十分欣慰。
“现在农村地区人情往来没有以前紧密,平时大家很少坐在一起交流。”贺敬说,随着农村常住人口的减少,村民住得更加分散,不利于情感交流,也让乡村活力衰减。
为了充分激发乡村活力,近年来荣昌着力打造以“新风小院”为品牌的院落自治示范创新实践,而龙集镇根据抱房村部分村民喜爱种植多肉的情况,摸索打造了“多肉小院”,把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在家的老人、妇女广泛参与,增加交流、凝聚人心。
今年,龙集镇被确定为荣昌区全域数字乡村试点镇后,在“多肉小院”基础上,贺敬开始尝试做直播带货,用党建引领+数字化+产业的模式,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我去做直播,很多村民都觉得新鲜,也很配合我拍摄。”贺敬说,通过慢慢摸索,几个月下来直播账号积累了一定粉丝量,还引来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看到人气旺了,村民们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连交界的四川隆昌市石碾镇村民也前来“串门”,纷纷参与种植。
“我是今年开始种的,不用花费太多精力,还能多挣一份收入,挺好的!”村民刘贵说,种植多肉后,大家更注重环境卫生,把自家院落收拾得干干净净,“村子里漂亮多了”。
“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大直播销售的力度,将更多村民吸纳到多肉产业中,发展经济的同时,提振群众精气神。”贺敬说。
画外音:农村地区人居分散,管理不便,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互联网+乡村治理”,强化智治支撑,还开展了全市农民工数据库台账系统、服务三农科技特派员云平台等一批数字治理项目,让数字化贴近、方便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对话>>>
构建农业产业链条
数字化要发挥黏合剂作用
近年来,重庆大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不断补齐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短板、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用数字化为乡村振兴赋能,不少农村地区“科技范”也越来越足。
放眼全国,重庆的数字乡村建设与其他地区有何不同?在农业发展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还有哪些短板亟待弥补?近日,重庆日报记者与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想进行了对话。
重庆日报: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于一体,丘陵山地面积超90%。这样的市情下,重庆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需求、建设路径上与其他地区有何不同?
李想:重庆以丘陵山地为主,农业主体经营规模偏小、分布散,优质农产品往往“藏在深闺”,运不出、卖不掉。此外,村民散居,交通相对不便,农民很难享受到优质的生活服务。这都是重庆特殊地理条件下,广大乡村的普遍需求,也是数字乡村建设努力的方向。
因此,在重庆乡村地区提供数字化服务的综合成本要高于平原地区,不仅需要建好数字化系统,更要提高数字化服务的能力。
在农业产业数字化方面,不同于在产业链配套完善的发达地区,数字化主要起辅助作用,重庆农业产业主体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分布散,数字化应成为构建农业产业链条的核心黏合剂,着力发挥要素配置和“接二连三”的作用。
重庆日报: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在其中应发挥什么作用?
李想:以数字化技术打通产业链条,才能最大限度消减地形地貌对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让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各要素更好协同配合,产业整体效益更加凸显。从生产端看,通过农田改造,加上小型农机,特别是智能农机的使用,能够大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将工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农业领域,让生产管理更加规范,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在销售端,数字化工具不仅能帮助进行精准的市场分析,还可以助力品牌的推广、产品的售卖,在当下的消费趋势中,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型售卖形式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重庆日报:重庆数字乡村建设还存在哪些短板?怎样弥补?
李想:一是乡村数字化人才缺乏。数字乡村的成败,关键在服务,持续服务的核心是有一支能够扎根乡村、持续服务的人才队伍。重庆需要尽快建立相关培训培养体系,用好人才激励措施,为乡村输送并留住数字化人才。
二是重建设、轻运营。前期建设中,为了形成示范效应,部分数字乡村项目往往重建设、重示范。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推进,需要逐步向重运营、重推广、重服务效益和效果转变,在项目建设时要充分考虑项目效果,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便捷。
三是需要加强组织领导。数字乡村是一个综合性工程,涉及诸多部门,各区县建立一个指挥得力、调度有方的领导机制和部门协同机制尤为重要,能够让数字乡村建设目标明确、协同高效、少走弯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