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炎正规医院 http://m.39.net/pf/a_8833163.html
来源:央广军事·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作者:张娅
南腰界位于重庆市酉阳自治县西南部。年6月至10月,贺龙率领缩编后的红三军开辟了以南腰界为中心的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在随后的2个多月时间里,红军将革命火种播撒在了这片土地上,当地民众纷纷加入游击队与红军并肩作战,用生命捍卫革命的红旗。
走进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至今还可以看到一些民居墙上残留着的标语,上面写着“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那段难忘的革命岁月……
红三军走进南腰界
年,红二军团在国民党军队第四次“围剿”中失利,由2万多人锐减至3千多人,被迫缩编为红三军。年6月,贺龙率领缩编后的红三军七师、九师入驻南腰界,在这里开辟了以南腰界为中心的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
酉阳县红色景区管委会主任白明跃介绍说:“那时候,已经有多名伤病员了。由于肃反扩大化,党团组织已经解散了,军事指挥方面也就只剩下一个空架子,红七师也就只有一个师长、一个参谋长,还有两个管理员,其他的没有了。这个时候,红军来到南腰界建立根据地以后,多伤病员马上就安置在老百姓家里,个党团员重新恢复登记,我们人民军队再一次有了共产党的领导。”
当年,红军来到南腰界,坚决不住乡亲们的房子,自己去山上砍柴、砍树来搭建窝棚住,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六月份农忙时,红军还常常去帮老百姓插秧、干农活、凿水井……部队还医院,免费为群众看病。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医院就医治了红军伤病员和百姓共多人。
相处时间久了,红军与当地老百姓也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加入革命队伍。酉阳县红色景区管委会主任白明跃说,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在南腰界组建起了四个游击大队,红三军的队伍也开始壮大起来。
“人能倒,红旗不能倒”
家住南腰界红岩村的符宁江今年已经62岁,有一首歌唱红军的歌曲,他记了一辈子,也唱了一辈子,其中的两句是这样的:我们是工农红军,打倒土豪,穷人要翻身。符宁江的父亲符治义,当年就是工农红军的一名游击队员。
符宁江:“我父亲当时是要饭的,帮地主干活。红军里的张参谋就教育他们,我们是为穷人打天下的。一来二去红军和我们当地的百姓就互相熟悉了,所以红军就开始发展游击队,最后听说发展了八九百人的队伍。”
符宁江告诉记者,父亲曾经向他讲述过成立南腰界游击大队时的情景。那天,游击队员们站在南腰界街口的土地庙前,面对墙上写着的《共产党十大政纲》举手宣誓,从贺龙将军手里接过了游击队的红旗和大刀。后来,这支游击大队编入了川黔边独立团,跟随红军战斗在川黔边一带。年,在南腰界和贵州木黄蚂蟥山一带,符治义所在的游击大队遭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枪林弹雨中,游击队的4名红旗手先后倒下。
符宁江:“当时倒下了几个旗手,我父亲是最后一个。我父亲冲上去就把旗子接过来,也就是在这一当口,一排子弹横扫过来,他的脚上遭了两颗子弹。”
中弹之后的符治义腿一软,跪倒在地,但他还是用尽全身力气,将旗杆深深地插在了阵地上。
符宁江:“当时他们是人能倒,人能死,但是红旗不能倒,他们的规矩就是这样子。他们说部队是这样规定的,红军当时部队上教育这么做。”
这一仗结束后,为防止国民党军报复杀戮,符治义就近找了个石缝,将剩下的旗杆藏了起来,而这一藏就藏了41年。符宁江说,直到年,得知县文物办到南腰界收集红色文物,父亲才把它找了出来,捐献给了四川省历史博物馆。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贺龙元帅后来回忆起这段历史,在谈到建立这块根据地的重要性时说:“当年部队被敌人切成了3块,连做饭的家具都没有了,马匹都丢光了,很狼狈,如果没有这块根据地,结果是不可想象的。”据统计,共有位开国将军曾经在年10月27日这一天,并肩站立在酉阳南腰界这块红色热土上,为革命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如今,虽然战火的硝烟已经远去,但当年发生在这里的红军故事却流传下来,激励着一代代年轻后辈报国从军,走进军营。今年57岁的南腰界团结村村民陈天军,曾经是部队的一名司号员,他虽然已经退伍30年了,但他现在依旧坚持每天晨起吹号。对他来说,南腰界的红军故事和这份红色情怀,已经深深地溶进了他的血脉。
陈天军:“我生在南腰界,我长在南腰界,我是南腰界人,就是要发扬红军革命传统。这些年,老人们经常就讲红军的故事,所以我从小就喜欢入伍,后来入伍到部队当了一名司号员。现在,我每天早上在山上练一下吹号,感觉很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