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蚩尤的后裔,苗族的前世今生

儿童白癜风能治么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102/4549560.html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在中国,苗族约为人(年人口普查),为中国人口占第4位的民族。据汉文史籍记载,苗族与远古的"九黎"、"东夷"、"三苗"、"南蛮"、"荆楚"、"武陵蛮"、"五溪蛮"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苗族人用苗语与他人说话,每当谈到本族群时,常常说“贝蒙”,意思就是“我们苗族”。在象形文字的甲骨文里,“苗”字专指在水田里萌发和生长的禾苗。苗族的意思就是耕作农田和种植水稻的民族。

第一次大迁徙

几万年前,苗族先民的发源地在四川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因古羌人南下,迫使苗族先民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两岸(南岸到达洞庭、彭蠡之间;北岸到达江汉平原)。

第二次大迁徙

苗族在长江中游壮大(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九黎族最早进入中部地区。“九黎”就是九个部落组成的联盟),后进入黄河中下游。

黄帝、炎帝处在以神农氏统治的后期,不同部落之间出于生存、利益等原因相互攻伐。神农氏不是指一个人,而是一个部族。这个部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整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也就是所谓的“天下共主”。炎帝比黄帝的资历要老,是神农氏的首领。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后改姓姬),名轩辕。在黄帝的带领下,有熊氏迅速壮大,从姬水流域不断向渭河流域。炎帝与黄帝同出少典氏,发祥于姜水流域,是其远源亲属部落。

黄帝想要挑战炎帝,积极备战“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治五气”是指研究气候、季节,以安排农业生产,同时掌握气候规律,预测天气状况。

“艺五种”是指教习民众种植五谷的正确要领,根据郑玄的说法,五谷就是指黍、稷、菽、麦、稻。黄帝这些积极发展原始农业的措施,为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教熊、罴、貔、貅、?、虎”,是指专门训练以熊、罴、貔、貅、?、虎命名的军事力量,提高部落的硬实力。

黄帝与炎帝打得很辛苦,“三战,然后得其志”。在古籍中“三”往往是虚数,就是经过多次大战,黄帝最终在阪泉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阪泉之战,中原地区继神农氏之后重新建立起,以黄帝为核心,黄炎两大部族为基础的华夏族秩序。当时,中华大地大体存在三大集团:以黄帝、炎帝为首的华夏集团,以九黎族蚩尤为首的东夷集团以及南方的苗蛮集团,他们各自独立发展。

以黄帝、炎帝为首的华夏集团,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平原西部地区发展,蚩尤领导的九黎部族(东夷集团的一支)在黄河下游(今冀、鲁、豫、苏、皖交界地区)发展。当蚩尤部族进入华北地区,就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联合夸父和三苗一部,很快击败了炎帝部族,并占据炎帝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向华夏集团的首领黄帝求救,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冲突在所难免。

战争初期,蚩尤部族人多势众、武器优良、战斗力强,黄帝部族伤亡惨重九战九不胜,一直坚持到在涿鹿大战(今河北省涿鹿县)才打败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也被擒杀。战后,黄帝乘胜东进,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式后方才凯旋。

涿鹿战败后,九黎部族实力大衰,但他们还占据着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广阔地区。到尧、舜、禹时期,他们又形成新的部落联盟,史称“三苗”。三苗经常入侵中原,甚至参与中原权力之争。于是尧舜禹接连征伐三苗,持续时间至少有50年,最终在大禹时期击溃三苗,史称“伐三苗之战”。三苗的一部分溶入夏朝,一支流放到了幽州,一支放逐到崇山,一支流窜到三危。

殷商周朝时代的苗族称为髳(读作meng)。春秋战国时代的苗族流向长江以南的荆州一带,称为蛮、荆蛮。“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主体居民就是苗族。楚文王曾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第三次大迁徙

秦吞巴并蜀灭楚后,苗族大量向西、向南迁逃。沿澧水、溯沅江,西进武陵地区的“五溪”,即今天的湘黔渝鄂等省市的周边地区,又被称为武陵蛮、五溪蛮;沿巫水南迁,有的到了广西大苗山、三江等地,有的过海到了海南岛。

第四次大迁徙

秦汉时期,“武陵蛮”已成一股强大的势力。从光武帝至唐宋时期,封建王朝不断向“武陵蛮”、“武溪蛮”大举用兵。由于封建王朝不断征剿,迫使“武陵蛮”和“武溪蛮”再渡西迁,向更高,更险的深山、峡谷纵深隐居。

有沿着舞阳河西上,迁至思州(今岑巩县)以及思南、印江、梵净山区;有在湘西凤凰的腊尔山、黔东的松桃等地山坡、谷地定居;有沿清水江西上到黔东南地区定居;有迁入黔北、黔西、川南和云南、广西的。

第五次大迁徙

宋朝之后,“苗”从混称的“蛮”族中脱离出来,单独成为一个民族称谓。元明清时期,由于封建朝廷对苗族歧视与压迫更重,苗族发生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第五次大迁徙。直到解放后,苗族才安定下来,正式改“贝蒙”为“苗族”,真正过上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幸福生活。

苗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散落在中国的各处山水,甚至漂洋过境,定居于四大洲十多个国家。东南亚半岛的苗族是明清时期从中国迁出去的。西方国家的苗族是20世纪70年代从老挝迁出去的。苗族的根,在中国。

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可分为三大方言(即西部方言、中部方言和东部方言),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西部方言(又称川黔滇方言):主要通行于贵州的中部、南部、西部、北部和川南、桂北以及云南全省,约万人;

中部方言(又称黔东方言):主要通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贵州安顺地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约有万人左右;

东部方言(又称湘西方言):主要通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北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湖北的恩施、宣恩、来凤、咸丰和重庆的秀山、酉阳、彭水等县,约有万人左右。

苗族古代曾有过文字,可是根据《苗族古歌》中的记载,苗族在多次迁徙中为了不暴露自己,焚烧了文字记载,随着精通苗文的人去世,苗族文字也失传了。近代专家学者搜集到关于苗族文字资料,主要有五个阶段文字:古代表形文字、篆字体文字、方块文字、石门坎文字和解放后创制的拼音文字。

村寨是苗族的基本政治单位,有负责各项公共事务的寨老(ghedvangl),有负责保存礼器、乐器、主持祭祀的鼓藏头(jangdniel),还有开秧开田的活路头等。这些自然领袖,协调苗族内部关系,,几乎囊括了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上至司法断案,对外战争,下至开田插秧、婚嫁往来无所不包。进入新时期,中国在苗区推行了乡镇一级行政区,基层使用的是村委会管理,司法权基本转移至地方机关,原有的祭祀活动仍由自然领袖主持。

“苗年”是苗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其实是苗族人庆祝丰收的日子。由于苗族分布地域不同,过苗年的时间也有差异。一般情况是从农历九月至正月,各地苗人都会举办隆重的庆年活动,除了吃“团年饭”,饮用“串寨酒”、跳芦笙外,还会举行赛歌、斗牛、斗鸟等传统民俗活动,过年时间有三天、五天或十五天不等。

苗族的服饰很漂亮,服装由织、绣、挑、染传统工艺技法制成,图案也是来源于生活,被专家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值得注意的是苗族女性特别喜欢戴银饰,尤其是头上的银制装饰物最重的可以高达几十斤,在苗族女性的心目中银制头饰越重,越能显示出自己的尊贵身份。

苗族人平时饮食相对来说比较清淡,当地人特别喜欢“吃油茶”。这种所谓的油茶就是用爆花米掺水熬煮而成,味道根本比不上酥油茶但却是苗族传统饮品。

“吊脚楼”是苗族地区比较有特色的住宅,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分成上下两层。一般情况下上层住人下层贮藏粮食、堆放柴草,并且养猪、牛、羊等。

苗族作为我国历史上比较古老的少数民族,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特殊的婚姻习俗。苗族人曾经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以及一夫一妻制。

苗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膜拜自己的先祖蚩尤,即使过去这么多年了,都还是会祭奠他;苗族也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他们还迷信鬼神,有神秘的巫术例如神秘的放盅至今让很多人不解;而国外的苗族都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但他们更多的是对祖先的敬畏。

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苗族的苦难也结束了,如今苗族儿女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这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看见的。纵观苗族的历史,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彪悍的民族,是一个令人敬畏的民族,值得后人尊重和祭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5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