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扁担软溜溜,挑一挑白米下柳州。
人们说柳州的姑娘好,柳州的姑娘会梳头。
大姐梳一个盘龙髻,二姐梳一个茶花纽纽。
只有三姐梳得俏,梳一个狮子滚绣球。”
这是一首名为《黄杨扁担》的四川民歌,歌词四句话,歌曲分四段唱完,唱的时候加上当地的一些习惯方言用语和劳动号子,这样算起来,词曲也不算短。
该民歌为四川民歌,实际发生地在重庆市秀山县境内(当年重庆还属于四川管辖),后经过李双江、蒋大为等著名歌唱家的传唱,很快唱遍大江南北,成了一首脍炙人口、且人人都能哼唱的民族歌曲。
秀山县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那里是鄂西南、湘西、渝东南三省交界之地,也是风俗民情多样化之地,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民歌、山歌,形成了自己的民歌特点。《黄杨扁担》就是一首诞生于生产劳动之中,来源于生活,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歌,活泼明快的韵律再现了当地人民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和追求自由的爱情观。
从民歌的分类来说,这应该是一首情歌,歌词简单,内容含蓄,朗朗上口。男人挑一担白米去生活在柳州的女方家求婚,女方家里有三个姑娘,男人喜欢会梳头的女孩,因女方家的三姑娘梳得最俏而最受男人青睐。这就是歌词的词意。
这么多年来,每每在KTV里唱起该歌时,心中总有一个疑问:男人挑一担白米从四川去广西柳州求婚,如此千里迢迢的路程,有多大的可能性呢?
疑惑归疑惑,其实心里也没过多的纠结,也许当地就是这么唱的吧,也许柳州是秀山男人向往的地方,所以才唱出挑担白米下柳州的故事来。
前不久,一次赴重庆出差之旅,让我对该歌有了新的认识。
晚上,我们一行坐在江边的露天宵夜广场上,喝着啤酒,唱着歌儿。众人都尽情地欢乐,此情此景也感染了我上台高歌一曲。来了重庆,首先想到唱的是《黄杨扁担》了,唱前,发表了自己对该歌的看法,还请重庆的朋友帮我分析一下该民歌的内容,以解心中多年的疑惑。
然而,当大屏幕出现歌词时,我愣住了,曲调还是那个曲调,唱腔还是那个唱腔,只是歌词中的“柳州”变成了“酉州”。这一变化让我有些骤不及防,在心头停顿了一下,心想该是否继续唱下去了。
酉州在哪?不就是如今重庆市的酉阳县吗?那也是一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该县跟秀山县是邻居,如今,在酉阳还有一处桃花源的5A景点,据说那是陶渊明当年桃花源记的原型,正与常德桃花源一争正统呢。酉阳还是一个出美女的地方,如果从秀山挑一担白米去酉阳求婚,从理论上是完全行得通,也是说得过去的。
民歌在发源地里肯定是有传唱和流传的,再经过收录者的艺术加工和推广,就有可能向周边甚至全国唱响开来。当年,在收录和推广《黄杨扁担》时,是不是当地方言“柳”“酉”同音呢?我不得而知,但当年记录谱曲的人就这样把“酉”字记成了“柳”字了,酉州也就变成了柳州。但不管大家怎么传唱,重庆当地人很清楚,男人挑一担白米的目的地是酉州,而并非柳州。
心中多年的疑惑就这样在重庆被自动解开,心中顿时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