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三千里,他在巴渝大地贡献文化扶贫金

白癜风早期治疗几率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0/5919513.html
初冬时节,走在重庆的街头,董桂林经常因这座城市空气湿润而感慨。在他的家乡山东济南,秋冬季雨水很少。年7月,作为山东扶贫协作重庆挂职干部,董桂林从原山东省文化厅来到重庆,目前挂职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公共服务处副处长。两年多来,家里老人生病,他顾不上照顾;孩子就读高中,他鲜有时间辅导。董桂林说:“对家人,我心中有愧疚。”现在他最开心的事,不是哪天可以回家乡,也不是获得什么荣誉,而是接到重庆脱贫群众的电话。“他们在电话中告诉我,非遗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了业,文化让他们的日子越来越美好。听到这些我特高兴,感觉特有成就感。”跨越三千里,他在巴渝大地贡献文化扶贫“金点子”▲年鲁渝非遗扶贫成果展上,董桂林(右五)与非遗扶贫培训班学员合影。从跨越里落地重庆的那天起,董桂林就忙起来了。刚到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时,董桂林的办公室与非遗处负责人的办公室门对门。两人每天去单位都挺早,抬头不见低头见,有时还一起去食堂吃早饭。聊着聊着,重庆非遗的情况就在董桂林心里扎了根。经过一段时间的密集学习、调研后,董桂林初步确立了努力方向——以非遗助力脱贫。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得让他们有一技之长,非遗产业化运作的理念提供了契机。原来,他在调研过程中陆续发现了重庆市万州区、巫溪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4家非遗企业。这些企业都从事蜀绣技艺传承,企业发展处于上升阶段,企业负责人对非遗项目有感情,且经济效益不错,加上蜀绣技艺的门槛不太高,能为当地群众提供一批稳定的就业岗位。这4家非遗企业很快被列为非遗助力脱贫试点单位。董桂林协调争取到万元资金,每家企业给30万元,让当地群众去接受培训。培训时不光管饭,还提供“误工补贴”,这大大激发了大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重庆市贫困山区民众参加蜀绣技艺培训一个月时间,4家非遗企业培训班招收了近名学员,多是留守妇女、老人和残疾人,60%以上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授技艺,学员从蜀绣最基础的针法学起,一段时间后重新分组,用差异化教学方式挖掘每位学员的潜力。培训进行到一定阶段后,部分上手快的学员成了熟练工,公司跟他们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保险。因为蜀绣可居家制作,公司对距离远的学员实行“弹性工作制”,让他们既能增加收入,也方便照顾家庭。今年54岁的陈碧海就出生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该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的武陵山区腹地,是从重庆去往湖北、湖南、贵州的重要门户。陈碧海的人生可谓坎坷。20年前,他外出打工时遭遇事故,落下了重度残疾,走路需要拄双拐。回到大山深处的家乡后,陈碧海10多年没出过乡镇,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他没想到过了知天命的岁数,居然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年,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非遗扶贫培训班开班。酉阳苗绣的传承人专程来到陈碧海家,劝他去参加培训,学一门手艺。在乡邻眼中,陈碧海参加非遗培训后宛若变了一个人,不再像原来那样沉默寡言,脸上也慢慢有了笑容。更关键的是,从参加培训的第二个月起,他就能通过苗绣作品挣一部分收入。如今,传统苗绣的上百种针法,陈碧海已学会了一大半。在董桂林的帮助下,他不仅入职非遗企业,还成为企业的形象代言人,激励着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去主动接触一门非遗技艺。董桂林在重庆策划开展的非遗助力扶贫培训,让很多像陈碧海一样的贫困户通过学一门手艺有了一份稳定收入,解决了温饱问题。一些贫困户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这位从山东来的扶贫干部的付出,当面或者借助电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1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