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余姓蒙古族的由来,虽然被汉化几百年

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余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北京、云南、贵州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口为人(年人口统计)

据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的蒙古族共人,其中大部分居住在毕节地区的大方县,铜仁地区的思南县、石阡县。此外,在毕节地区的毕节、黔西、金沙、纳雍等县,遵义市的遵义、仁怀、凤冈、湄潭等县,铜仁地区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施秉、镇远、岑巩等县均有分布。全省的87个县(市)中有68个居住有蒙古族。

“蒙古”最早见于唐代,史称“蒙兀室韦”,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公元年,回鹘汗国崩溃后,该部大部西迁,逐渐与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语族后代融合。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当时,同在蒙古高原上的还有三个使用蒙古语言的部落和三个信奉景教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蒙古诸部经过不断战争及内部首领权力之争,铁木真完成了对诸部落的统一,年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从此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产生了。蒙古汗国建立后,先后灭掉了西夏和金。年改蒙古国号为“元”。年灭掉南宋统一了全国。蒙古人依靠设立行省来统治管辖各地,大量蒙古官僚和士兵也因此散居各地,随着时间推移许多人也落籍为当地的世居民族。西南三省的蒙古族大多是当时落籍在当地的蒙古族人后裔。

作为贵州少数民族之一的蒙古族,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是:以余姓为主的蒙古族占绝大多数。并根据族谱记载,基本上是明清之际由四川迁入落籍。蒙古族进入贵州的时间,应该是余姓蒙古族进入贵州的时间。根据《余氏家谱》和大量墓碑证明,在明末清初,由于四川发生动乱,余姓由四川辗转迁入贵州毕节地区的大方、黔西等地和铜仁地区的思南、石阡等地,落籍为业。贵州省蒙古族最多的大方县,在民族识别工作中,经过调查,发现全县基本上各个乡(镇)都有蒙古族分布,均由四川辗转迁来。

六龙燕坪的余姓和理化乡余姓于明末迁来贵州遵义,辗转迁居黔西沙窝,后又迁居大方九里箐,然后分居龙燕坪、理化。

达溪镇的坝子和新寨的余姓,系由四川南通永宁府东荣里二甲地名抄手岩迁至大方达溪镇的坝子和新寨一带居住。

达溪镇的烂田湾、瓢井镇中洞的余姓,系由四川内江、成都、宜宾辗转迁至叙永然后迁到大方。

达溪镇的雨沙、堡朵、余家寨的余姓,系由四川到遵义迁石笋、白岩脚居住。

百纳乡撮坝的余姓,系经商来六龙白岩脚到撮坝居住。

高枧、瓢井镇下寨的余姓于明崇祯二年(公元年)八月,因盗贼四起,由四川古蔺举家迁往大方余家塘定居,然后散居的。

八堡乡甘沟余姓,系由四川重庆来黔经商,在毕节海子街、小坝被盗,流落小坝后到八堡乡甘沟定居。

兴隆乡的石板二合岩余姓,乾隆三十五年(公元年)由四川嘉定府迁居到遵义绥阳桑木坝然后迁至大方。

马场镇的牛场方井余姓,由四川迁至大方余家塘,后移居到方井。

铜仁地区余姓蒙古族最多的是思南县、石阡县。据族谱记载,在明末清初(公元年前后),其祖先由江西经四川辗转而来。祖先为三兄弟,即余朝德、余朝拨、余朝三,余朝三定居思南县塘头镇,后又历经辗转,分布在今思南县的大河坝、英武溪、张家寨、许家坝、大坝场、塘头等地,石阡县的孙家坪、龙洞、坪地、中魁等地。

年1月29日,大方县余其鸳、余洪涛、余尚谦、余尚书、余尚友联合签名正式提出申请返本归源,恢复蒙古族族籍,此事得到大方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组织了专人进行调查研究。余姓恢复蒙古族族籍主要根据是余姓家藏族谱和该姓氏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

根据大方县余姓保存下来的嘉靖三年(公元年)撰修的《余氏族谱》谱序载明:我余氏祖姓奇渥温、胡人也。人华夏而起朔漠,初号蒙古,铁木真出焉。……不料红巾扰乱天下,又被奸臣诽谤,元顺帝听信奸臣之言,有诛吾九族之意,统家窃负而逃,来至四川,改铁为余,余字万代不改,一行来至泸州(泸阳)凤锦桥,人多影大,难以一路,乃联诗盟誓遗嘱作证,四散各处。

诗曰:

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构祸人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枉;否泰是天皆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余字源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十人誓愿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后来贫富须相认,千朵桃花共树发。

又据年续修《余氏家谱》小引写道:“我余氏之宗,其由来已远矣。自元迄明,世远而年湮矣,历明至清,时移而代更矣。溯厥渊源,一脉相派,而今五百有余岁矣。”

以《余氏家谱》为族谱的余姓群众,他们的共同点是,族谱的记载与他们的心里认同相吻合,在姓氏渊源上为了藏匿原来真姓,是由原来的“铁”去失改“金”然后去掉“金”下面的一横改为余姓。确信自己是胡人。余姓家族对自己的子女和后人,从小就将族谱中联诗盟誓的诗词教他们背诵,以期世代牢记。

年10月30日,大方县民族识别办公室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81)号文件“由于旧日社会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政治上的种种原因,有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民族成分,现在要求返本归源,需要进行调查,报告上级审批更正”和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国家民委(81)民政字号文件“一村或一个地区的居民恢复或更正民族成分,须经县以上人民政府调查认定方可办理”的精神,将调查结果上报县人民政府审批认定,经过认真审查,大方具人民政府于年7月20日以方府复()05号文件批复:

大方县民族识别办公室:你办根据大方余姓返本归源蒙古族的申请,组织本民族干部经过一年多的调查,查明大方余姓确系蒙古族铁氏后裔,只因当时奸臣诬陷铁氏兄弟谋反朝廷,恐遭诛灭,铁氏弟兄统家窃负而逃,到西川,隐姓埋名,改铁为余,以求生存。经县长办公会议审议,认为大方余姓申请返本归源为蒙古族是有依据的。

大方县依照族谱认定自己为蒙古族的余姓群众,统统返本归源为蒙古族。据此,石阡县、思南县、黔西县等的余姓群众,根据他们所拥有的《余氏家谱》,统统改族籍为蒙古族。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省蒙古族人,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有蒙古族人,余姓群众的返本归源是最重要原因。蒙古族最多的三个县:大方县、思南县、石阡县(蒙古族人口占全省蒙古族总数的77%(年))。主要是以余姓为主,余姓的蒙古族占全省蒙古族的80%以上。仅大方县的余姓蒙古族就占全省蒙古族总人口的46%。

当然了,从血统上来说。贵州余姓与四川、云南、重庆余姓同属一支。从家谱上看都强调是元朝皇室的后裔。但是从文化上来说,该支族群早在明代就已经完全汉化,与周围的汉族无异。最后迁居四川,清代以后随着轰轰烈烈的“蜀民入黔”进入贵州,维系其民族认同的依据便是余氏家谱。到底算不算是真正的蒙古族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9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